close
英國風格「花園城市」--基督城 (Christchurch)
-紐西蘭遊蹤之19
離開蒂卡波湖,中午1:30左右就到了南島第一大城基督城 (Christchurch),這是許多人拜訪紐西蘭的入口,尤其是從澳洲或歐洲來的旅人,因為航班的關係,都先到達基督城。如果假期時間只夠玩南島的遊客,大致上也是以此做為進出紐國的城市。
基督城據說是一個英國風十足的城市,因為未曾造訪英國,所以不得而知;但「花園城市」的美名,絕不虛傳。我想,來過紐西蘭的人應該會有一種印象:紐西蘭好多又大又漂亮,從沒見過的花ㄚ!而且大多是種在人家的庭院裏。基督城的花ㄦ感覺特別多,滿城到處都是園藝造景,雖說有點人工,但規劃的確是賞心悅目,加上許多漂亮、有特色的新舊建築,還有亞芬河(Avon)蜿蜒纏繞,走在街上,感覺真的很舒暢。基督城對於發展觀光也是煞為用心,街道乾淨不說,每15分鐘發一班車的免費shuttle bus,導覽地圖還分徒步、開車……等等(觀光路線圖種類僅次於首都威靈頓吧?!),還在觀光中心—教堂廣場(Cathedral Square)設了一個很大的觀光資訊中心(i-site),怪不得滿街都是觀光客趴趴走。
* 教堂廣場(Cathedral Square)&廣場前下西洋棋的人們
教堂廣場(Cathedral Square)可說是遊基督城的起點,由此向西輻射狀散發出去,散佈著主要的景點,黃色Shuttle bus、紅色市公車、黑色市郊巡遊bus、古色古香的電車Tramway,都是從這兒發車,尤其是Worcester Blvd.直通到植物園、藝術中心和博物館,沿著大道也多有景點。教堂廣場似乎永遠充滿著人氣,除了許多旅遊書上的招牌景點,不時還會有新鮮事發生。廣場上註冊商標—巨大西洋棋,經常有人捉對下羿;街頭藝人也不少,雜耍、肥皂箱演講,據說還有男巫、午餐音樂會,我無幸得見。假日則有市集,曾經在Te Papa博物館看到影片介紹,毛利青年會結群旅行,並沿途依靠街頭表演毛利舞籌措旅費,我竟真的在廣場上見到一群毛利青年表演毛利舞,聲勢非常浩大,遠遠就被他們的歌聲和吆喝踏步的氣勢吸引,表演完也真拿出樂器盒向圍觀遊客討賞錢。當時湧上腦際的念頭是,台灣的原住民青年能以表演他們的傳統舞蹈和歌聲,來籌措旅費,沿途旅行嗎?或者,這代表著一種精神與文化的差別?
我在基督城停留兩夜,每次都以教堂廣場做為起點出遊,第一天向南,第二天向北。記憶中,值得一逛的是藝術中心(The Art Center),她曾經是坎特博利(Canterbury)大學所在地,建於1873年,外觀有些像石砌的城堡,有尖塔、迴廊,一幢幢造型不一的建築群,尤其是建築裡面的原木樓梯,每一座都有不同設計,讓人流連忘返的美。後來大學遷校,這兒變成藝術村,有許多藝術家在這兒設立工作室,一面創作,也展售自己的作品,油畫、陶器、木雕、原木製品、骨雕、編織、玻璃藝術……等等,還有劇院、電影院、餐廳、露天咖啡,逛上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無趣。
基督城是個英國風城市,也可以從一些街道名稱發現一點端倪,例如亞芬河兩側的「劍橋平台(Cambridge Terrace)」和「牛津平台(Oxford Terrace)」,而亞芬河上泛著的平底舟,也是同英國一樣以撐篙方式推進。第一天沒見到人泛舟,第二天倒見著三艘,但我比較喜歡威尼斯的gondola,不知英國康橋泛舟的感覺如何?
* 亞芬河(Avon)泛舟
第二天上午我去了南極中心(International Antarctic Centre),這是在蒂卡波湖加拿大室友推薦的,他說零下五度C的極地風暴模擬中心非常值得一遊,極地風暴體驗是一種難得的經驗。去後有一點後悔,只是一些聲光效果,加上低溫、模擬強風,只有「風」沒有飛「雪」,至於地上的冰雪,有些遊樂區的人工室內滑冰場也相去不遠。倒是另外付費乘坐的雪車(Hagglund)有點新鮮,它是與極地使用的雪車相同,完全密封空間,可到極冷極熱的地方,甚至水底三公尺。在南及中心後方有一處模擬南極雪地地形的場地,高低起伏不平,陡升陡降,還有水漥,不同的是,在南極是冰天雪地,在這兒是泥土碎石子路,Hagglund在這人造地形上衝鋒陷陣,有點像坐雲霄飛車,但最刺激的是,Hagglund真的開進水深超過一公尺的水漥中,水高淹過車門,漫過窗戶半高,還在水裏前進倒退、前進倒退,逗留了幾分鐘之久。回程我錯過了12:15的巡遊巴士,而下一班車是2個小時以後,只好再進館裏看南極基地工作站工作人員的生活、工作、訓練影片,以打發時間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工作人員訓練中,有一項是裸身跳進雪地中的水池裏,當影片播到此一畫面,所有觀眾都不自主為他們倒抽一口冷氣,然後是看著螢幕中他們的狼狽樣子哈哈大笑!知識性的東西往往和語言有關,語言能力不足,了解和吸收就有限。唉!
如果讓我從新選擇,我將不去南極中心,而可能選擇班克斯半島(Banks Peninsula)的阿卡羅亞(Akaroa),據說這是個法國移民區,風景不惡,還可去看珍稀的Hector’s dolphin,這是後來在i-site才發現有local tour可參加,但為時已晚。
回到教堂廣場已過了三點,我往北隨意逛逛,又折向西,信步來到植物園,這個相當四個足球場面積的植物園,很容易讓人在裡頭迷路。除了萬紫千紅,各色各樣的美麗花朵,我喜歡植物園裡的參天巨木,每每有不同的樹相,訴說著歲月在他們軀幹枝椏間雕琢的痕跡。想起在紐約的朋友Joe,記得他喜歡拍攝老樹,想建議他可考慮來一趟紐西蘭林木生態攝影之旅。天空突然飄起雨來,由綿綿細雨,逐漸放大雨珠,雨中的植物園別有一翻情趣,許多未帶雨具的遊客也不急著離開,找棵枝葉濃密的大樹下,在綠蕴如毯的草坪上,或倚或坐或臥,都不怕被雨淋濕,悠閒的沉思或享受雨中的植物園……
由於早上出門是陰雨的天候,因此我帶著傘,此刻,我是那借由雨傘掩護,偷窺植物園中,風、雨、人物、花、草、蟲、鳥、景色動靜的,耽美之徒。
全站熱搜